印度起源
印度歷史
印度政治
印度經濟

 

印度歷史

  印度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古文明之一,至遲在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就有古代印度人創造的文明,由於最早發現該文明遺址的地方位於現在巴基斯坦境內的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所以這個文明也被稱為印度河文明或者哈拉帕文明。不過該文明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時候突然衰落,衰落的原因在考古界則莫衷一是。   

  公元前1500年左右,自印度西北部的雅利安人族群入侵印度北部的恆河流域並與當地人結合,創造了經典的吠陀文化。而這一文明相對於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河文明而言晚了幾個世紀,故與之相對地,一般稱之為恆河文明。雅利安人入侵後,為了區別本地土著和雅利安人,種姓制度慢慢開始在印度盛行。

  公元前325年,阿育王的孔雀王朝統一的整個印度半島。但阿育王死後,孔雀王朝立刻分崩離析。此後印度就進入了一個分裂的時代。其中貴霜帝國和笈多王朝曾短暫統一過北印,各種宗教在這段時期開始興起,包括佛教和印度教;這個時期也是印度科學、藝術與文化的黃金時期。

  公元8世紀,阿拉伯人開始入侵印度,引進了伊斯蘭文化。11世紀開始,突厥人開始入侵北印,並建立了德里蘇丹國,不過德里蘇丹國的勢力逐漸衰微,無力控制龐大的印度北部,印度逐漸又進入了分裂的時代。

  15世紀末,渡海而來的歐洲商人逐漸開始認識到印度的重要性,並積極在此開闢殖民地。德里蘇丹國瓦解後,同樣是來自中亞的突厥人在16世紀初建立了莫臥兒帝國,並統一了幾乎整個印度半島,成為當時世界強國之一。但是,莫臥兒帝國的統治同樣因地方的反抗和統治者的殘暴而迅速衰落,與此同時,強大的葡萄牙、荷蘭、英國和法國等西方殖民者卻蜂擁踏上印度這塊大陸,並為爭奪印度而發生激烈的衝突。1757年,莫臥兒帝國和英國的東印度公司之間爆發了普拉西戰役,印度因戰敗而逐步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84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成功掌握了印度全境的統治權,只餘少數地區由葡萄牙及法國統治。1857年,印度全境爆發了著名的印度民族大起義,反抗殘暴的英國殖民者,但很快被鎮壓。不過印度也由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統治轉為由英國直接統治,成立印度政府,並結束了名義上還存在的莫臥兒帝國。

英屬印度的政治地圖(1939年以後)英國直接統治下的印度(稱英屬印度)分為13個省,其中包括緬甸。另外約有700個由印度王公統治的土邦在英國嚴密監督下存在著,這種土邦佔整個印度面積的五分之二(有些省裡也有土邦)。總之,印度雖然是一個由英國統治的龐大殖民地帝國,可是,印度其實是分為英屬印度和土邦印度兩部分,造成了奇特的國中之國的現象。1877年,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加冕為印度帝國的皇帝,1911年,印度帝國的首都也由加爾各答遷往德里。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印度軍隊在英國軍隊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隨著印度現代化的緩慢深入,一部分印度上層知識分子意識到由英國統治帶來的巨大恥辱,民族主義逐漸開始流行,一些印度知識分子於1885年成立了印度國民大會黨。該黨於1920年重組,由主張獨立的莫罕達斯·甘地獲得領導權,並開展了一系列謀求印度獨立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然而,英國殖民者利用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矛盾製造分裂,使得印度的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間的矛盾日益難以調和。之後,代表穆斯林利益的全印穆斯林聯盟成立,穆罕默德·阿里·真納成為該黨領袖,印度的兩大教派逐漸失去了團結的可能性。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實力迅速衰落,無力掌控比本國大得多的印度,遂准許印度獨立。但此時印度的穆斯林已經開始謀劃建立單獨的穆斯林國家——巴基斯坦,英國和甘地都無力改變印度社會已經分裂的現實,只得同意獨立後的印度分裂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1947年,英國提出蒙巴頓方案,同年8月15日,印度在與巴基斯坦分治後實現獨立,但仍然留在大英國協內,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佈成立印度共和國,但仍為大英國協成員國。這塊亞洲次大陸最終被分成以印度教為主的「世俗」印度以及較小的伊斯蘭教國家巴基斯坦。

獨立後的印度面臨著一系列嚴重問題,尤其是印巴分治所帶來的後遺症。獨立後第一年印度與巴基斯坦就由於克什米爾爭端而爆發軍事衝突。1950年代初,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執政,印度傾向於社會主義,並仿照蘇聯制定了經濟發展的五年計劃,外交上奉行不結盟政策。1962年中(共)印因領土問題暴發邊境戰爭。印巴分別在1947年、1965年和1971年爆發三次大規模戰爭,其中第三次印巴戰爭印度大獲全勝,「東巴基斯坦」脫離巴基斯坦獨立,宣佈成立孟加拉國。1974年印度進行了第一次核試驗,而1998年的核試驗促使巴基斯坦也在同年進行了自己的核試驗。此後印度政治經濟緩慢發展,不過國內教派衝突頻仍,經濟發展嚴重滯後,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1990年代。1990年代,印度領導人逐漸意識到印度經濟的落後,開始進行市場化改革,並取得初步成效,印度經濟慢慢步入快車道。

印度與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問題上一直存在爭端,但是自2002年開始的雙邊會談和互信措施的建立正在減弱這一地區的緊張局勢。在目前印度的經濟成就引人注目,然而也面臨了多項挑戰,例如嚴重的人口過剩、環境惡化、大量的貧窮人口以及印度國內的種族以及宗教衝突。但是印度社會與官方的衝突卻遠比一般的開發中國家來得小,因此面對印度國力的擴張,各國是樂見其成的,但是也反對印度在核武技術上有進一步的研究與發展。

Top

印度政治

  印度是一個聯邦共和國,印度的總統是國家元首,但其職責是象徵性的。國家的總統及副總統任期5年,由一個特設的選舉機構間接選舉產生。印度副總統在總統無法行使權力時,並不能自動接任總統。

行政權力主要控制在以總理為首的部長會議(即印度的內閣)。議會多數黨向總統提名總理人選,由總統任命總理。然後再由總理向總統提名其他內閣成員。

印度的國會兩院制包括了上院聯邦院和下院人民院。部長會議對人民院負責。聯邦院議員任期6年,每2年改選三分之一,其中233名成員由地方選舉產生,其餘12人由總統任命。人民院共有545席,任期5年,其中543人民選產生,其餘2人由總統任命。

印度有一部完善的規定議會民主政體的憲法,這是印度民主政治的標誌。經過多次修訂,這部憲法多達395條,1000多項具體條款,號稱「世界上最長的憲法」。印度憲法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從政治上確定了私有制在國家中的統治地位,同時規定公民的平等權、自由權、文化教育權和私有財產不可侵犯權。

Top

印度經濟

  印度經濟以傳統耕種、現代農業、手工業、現代工業以及其支撐產業為主。全國仍有四分之一人口無法溫飽。印度外匯存底充足,匯率穩定,未來官方也將全面解除外匯管制,由市場決定幣值。印度製造業出口已經開始下滑,全國很多地區電力供應依然不足。印度有很多精通英語的人口,目前是21世紀全球最主要的資訊服務業生產國、電腦軟體出口國以及眾多軟體工程師的祖國。

  印度實行民主政治的同時,還並行著准社會主義,政府對私人經濟活動,外貿,外國資本直接投資等等嚴格控管。不過,1991年通過經濟改革,放鬆對外貿和外資的管制,逐漸開放國內市場。國有企業民營化和部分領域開放對私人以及外國投資的設限,至於相關的政治爭論將持續不斷。

  印度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經濟增長速度引人矚目,1990年代初期,印度開始實行經濟體制改革後,印度的經濟規模獲得了較快速度的增長。若以同等購買力來衡量,印度2006年國內生產總值約4兆美元,在世界排行第四,僅次於美國、中國大陸和日本。但是,若以美元匯率評估,印度的國內生產總值僅有11030億美元,世界排行第12位,還不及人口只有4000余萬的南韓。社會財富在印度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極度不平衡,全國10%的人口掌控全國33%的收入。由於印度人口眾多,平均國民生產總值很低,2006年,印度平均國內生產總值為979美元,列世界的第128位。

  印度有4億9千6百40萬勞動人口,其中60%從事農業或農業相關行業,28%從事服務業及相關產業;從事工業的占12%。以占GDP比例來看,農業占GDP的19.9%,服務業和工業分別占60.7%和19.3%。主要農作物包括大米,大麥,油菜籽,棉花,黃麻,茶葉,蔗糖和馬鈴薯。主要工業包括軟體,汽車,水泥,化工,消費電子,食品加工,機械,採礦,石油,製藥,鋼鐵,運輸設備和紡織品。近年來,印度政府大力投資本國教育。大批能說英語的人才投入外包行業(即是外國企業把客戶諮詢,電話答錄等等服務轉移到印度)。印度已經成為軟體業出口的霸主,金融,研究,技術服務等等也即將成為全球重要出口國。印度最重要的貿易夥伴是美國,歐盟,日本,中國大陸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Top